注:本文来自刘卫兵同学在中国人民大学1985级入校40周年聚会上的发言。
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:
来到人大八百人大教室,总有一种穿越之感,仿佛回到那个火红的1985年秋天。记得当时我穿着母亲专门带我去东风市场花15块钱买来的西服,像刘小弟进大观园,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人大,谈笑风生。
1985年入校时的合影,我穿着母亲带我去王府井东风市场花15块钱买的西服。
仔细一看,比我穿的好的挺多,比我穿的土的也不少。阳光洒在女生红扑扑的脸上、男生帅气的身上,各位都那么精神。如今40年过去,尽管容颜有些许改变,但个个精神不老,心里依然年轻。
展开剩余89%八十年代的大学郊游,自带水壶,饭盒和食品。
人大毕业时,新闻系大合影。
前几天,在天安门城楼前,刚拍完抗战胜利阅兵的兵哥,猛然想起了今天的聚会。于是在摄影台上自拍了一段视频,最后一句话就是祝福人大八五级同学们。我想当时在场的人们如果知道人大同学时隔40年后再相聚,也会为我们祝福。
拍摄时又累又热,汗流浃背。
照片选自《人民画报》。
那一天很难忘。我站在城楼金水桥边4米的高台、再登上摄影梯,拍摄检阅车经过金水桥的场景。作为上千名记者中年龄最大者之一,昨晚一夜无眠,凌晨2点带着重重的摄影器材出发。拍摄时,我挎着相机,猫腰钻过护栏,登上梯子后发现安全绳没系好。当时顾不了那么多,恳求旁边没活儿的电视同行“哥们,抱一下我的腿!”就开始全力拍摄,十几秒时间,拍了200多张照片,终于完成那个重要的任务!
从1999年第一次开始,我连续多次采访阅兵。
可那一天,我们仍然像上了发条一般,轮番使用四五个镜头,时而向北仰拍城楼上中外领导人,时而向南俯拍各个阅兵方阵。天气十分闷热,记者们都累的热的像落汤鸡。但为了致敬历史和先烈,开创更好的未来,再累也值得!
拍摄阅兵用的摄影器材
9月3日,天安门前旭日东升
教练机梯队接受检阅
从毕业当新华社记者、特别是中央新闻摄影记者30多年,兵哥一直是个“兵!”尽管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,但一直执着地战斗在采访一线。走访过近百个国家,采访过不少国内外大事,拍摄近百万张照片,发出几万张新闻图片,同时撰写发表约二三百万字的纪实文章包括多本著作。同时坚守人大教给的“实事求是”原则,用摄影+写作+思考的方式,一边完成好时政新闻采访,一边记录百姓生活和时代变迁。努力用经得起历史和读者考验的作品,尽心尽力为社会进步和百姓好生活鼓与呼。
大学期间拍的老照片,当时的人民大学校园,学生们争着买肉包子算是一景。和现在相比,大学生们物质生活清淡,精神生活还算充实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当年人大校园内,新闻系梁艳、李延军(原中国女排队员)参加拔河比赛。
1987年,新闻系同学为大兴安岭火灾灾区捐款。
网友常留言说我是“老骥伏枥”,其实按照国际标准,我和在座各位最多是人到中年,还不老!
今天我是带着满满的祝福来和同学聚会的。有三个想法和各位分享:
一是感恩相聚。八十年代中国有八亿人,我们成为同学是何等的缘分。感谢那个时代,感谢人民大学,感激老师和同学。各位一路风雨奔波前行,在各自领域取得不少成绩,让人特别开心。我们永远是人大同学。
二是珍惜现在。赶上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幸运。不知道历史上盛世什么样,但我们确实生活在物质文化丰富的新时代。尽管社会生活不完美,但美国欧洲以及动乱不断的中东非洲就完美吗。这么一想,真该珍惜并享受现在的每一天。
三是祝福未来。我们到了退休和即将退休的年龄,正好可以开启新生活。比如做些过去想做没时间做的事,弄点儿个人爱好,旅游锻炼、唱歌跳舞,拍拍照片也快乐。要特别重视身心健康,保护好心脏血压和关节,坚持体检,几年做一次肠胃镜。当然帮忙带带孙子也其乐融融。再有空发个微信和同学聚聚,打掼蛋、把酒品茗赏景更好。
多附几张聚会照片:
2025年9月,人大85级入学40年同学聚会。
人大800人大教室里。
和新闻系同学的合影。
同学们的怀旧午餐。
最后,感谢此次组织聚会的同学们。衷心祝福各位平安健康快乐。希望下次我们再相聚,再续人生之缘。
来源:RUC1985
发布于:北京市问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